新华日报批数字藏品,暗示国内的元宇宙到底咋玩?

这两天,新华网和人民报都写了关于数字藏品的文章。如此密集的喉舌发声,可能是风向来了。


新华网的文章,我看了一下,还挺有意思的。


先看标题,直接把数字藏品定义成爆炒,从侧面上反映了监管层对行业现状目前的客观定义。


新华日报批数字藏品,暗示国内的元宇宙到底咋玩(1)


这篇文章里面还有些细致的点。一个是透露了文物局的一次内部会议。4月份时候,就组织了对数字藏品的座谈会。这也是说明监管层对风吹草动都是一清二楚的,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。


第二个,就是强调应用场景。要从现在的to c还要到后面的to b,这种其实是要到产业的转变。包括,包括里面提到体育这一块,实际上也是一种趋势。未来元宇宙场景下,能不能联合起边玩边赚的玩法?


新华日报批数字藏品,暗示国内的元宇宙到底咋玩(2)


应该来说,我们现在对国内的数字藏品模式还是太过单调。


人民网也发了一篇关于数字藏品的文章,也是比较强调应用。


国内的数字藏品,在下一段的发展重点还是在应用场景上。从这个角度也就能理解,现在一些大的数字藏品平台都在做元宇宙的大背景。


新华日报批数字藏品,暗示国内的元宇宙到底咋玩(3)


当然具体到市场而言,有些平台的资金流动性陷入瓶颈,他就需要一个想像空间。说说ib,这几天也是有点疲软。


市场行情也不好,我说过这是行业渗透率的问题,另外也是资金的问题。


资金就那么多,每出一张新图就需要一个资金盘来接住,在没有资金不断涌入的情况下,每出一张新图整个市场的整体价值就被稀释,所以价格一直在变低也就正常了。太白开盘最低砸到1w,最后稳定在1w2左右,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,但事实就是没有新人愿意去接盘,没有新的资金去拉起这个资金盘,连1w都很多人不敢买,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些图的底在哪。


现在很多玩家的感受是有人喊骗人接盘,结果到现在该发力不发力,市场信心没有了,大家也理智了,ib的市场很难起来了,这就是ib的基本情况。


所以ib现在想出来一招,搞元宇宙。他们的内测视频看了一下,还是个demo,效果实在难以恭维。至于他说的到底能不能开放甚至于到底有没有这回事,我都是抱有怀疑态度的。


因为元宇宙要想做好,真的很难。包括算力,建模等等。中国还没有unity。当然我对元宇宙还是看好的。像外国人因为疫情的原因,ar/vr确实发展很不错。可以说,Quest2就相当于雅达利2600,很有可能是未来50年的开端。包括你看罗永浩也去做ar和vr这一块去了,核心还是交互和应用的产业价值值得期待。


新华日报批数字藏品,暗示国内的元宇宙到底咋玩(5)


那我想说,国内数字藏品平台现在做元宇宙的痛点是什么?很难满足用户的预期。这就是ib做元宇宙的灾难。如果一旦满足不了用户预期,对于激活市场行情,意义大吗?


对于ib也好,唯一也好,突然推出元宇宙,我比较有深的怀疑。注意一下,他们推出元宇宙的时机?都是到资金流动性遭遇瓶颈,求助于任何方向都没有办法,才突然推出元宇宙。而不是说市场火爆之时做元宇宙,他们真是把这个当成救命稻草。


这种动作反倒证明了其内部压力和矛盾点。理由很简单,如果图片市场做的好,还要大动作去做元宇宙吗?这不是费力不讨好?所以说,某个数藏平台突然推出元宇宙,一定要思考背后的动机。不信,你想想唯一的下场。


当然,这是我的看法。你可以不认同。


但你要是为了反驳而反驳,这就属于信息茧房。


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平衡,而不是单一路径依赖。


从以上看,推出元宇宙的用意,一个是迎合政策,还有个是市场的想像空间。


那国内的元宇宙持续下去的核心是什么?我认为是生态。


国内最开始点燃元宇宙游戏是谁?中青宝的《酿酒大师》。虽然都知道他是资本游戏,但是在这个游戏里面,还是有一点经济模式的。即一个道理,即便是一场游戏,我们也要赋予一定的循环模式在里面。


当然,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只靠一个元宇宙游戏就想长期运行也不现实,走的太单薄。


生态是什么?就是两条腿在走甚至是多条腿在走。


美国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好?根本原因在于纠错能力比较强。两个党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政策调整得比较好。这就像麻绳一样,左边拧一拧,右边拧一拧,这根绳就拧得紧。


这个就是生态。所以我很看好数字藏品平台去做元宇宙,天然是两条腿在走。


但生态不是说发个公告说想做就做了,这是长期的运作。国内的bigverse是去年做起元宇宙,我印象应该是国内最早做元宇宙的头部数字藏品平台。


Bigverse比较牛的一点是他们是做ugc,这意味着生态建立的不错,这个是底子。我们可以想像一点,bigverse的元宇宙可能粘性更高,玩法更多。毕竟元宇宙比拼的就是玩。


而且这种模式也符合国内的监管需求。前两天,我看到bigverse已经拿到了国内的游戏版号。


新华日报批数字藏品,暗示国内的元宇宙到底咋玩(6)


这个就是生态被认可嘛。


人民网,新华日报接连发文,监管压力会大起来。就像说的内部部门开会,无不说明都是在紧盯着的。从数字藏品行情看,国内的数藏平台在下一阶段会开始比拼生态。但生态=基因,没有那么随随便便就成功的。有些平台突然推出元宇宙,很有可能是危而不是机,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。


市场进入熊市,讲点建议。


第一是不必唆哈,要为自己留余地,确保好自身遭受大跌不急,暴涨不贪,现钱为王,装到袋子里才算是自己的。


第二盲盒类藏品,能立即卖盲盒就立即卖盲盒,由于幸福的人一直极少数的,有市场上的数据分析,立即售出盲盒的盈利,比拆开盲盒再卖,整体高于26.92%。


第三,投资关键趋向于著作权品,并非衍生产品。著作权品一定是数藏独创性的主要反映,一版好几千个,沒有太长久的投资价值。尤其是进入熊市当中,更没有价值了。
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